目次

专题:古生物化石群的自然遗产价值研究

“古生物化石群的自然遗产价值研究”专题导读 江大勇

牛河梁遗址与热河生物群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可行性与价值评估 鲁昊,陈智艺,柴珺,李佳镛,曲哲

巢湖动物群遗产价值分析 姚明涛,周敏,柴珺

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科学价值 冶小军,周敏,柴珺

文化遗产

文物属性与价值、功能、效益概念链——客体与主体多重关系构建 于冰

鼎足之喻——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科框架再讨论 刘畅,赵鹏

有机演进遗迹类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特征与启示——基于国际案例的分析 任伟,杨晨

流域与邑界——区域社会史视角下桂东北瑶壮家屋的遗产阐释 赵晓梅

场所精神理论在遗产保护管理及活化利用中的运用——以香港蓝屋建筑群为例 付梓杰

遗产保护评论

《游客的凝视》新视角——旅游与遗产的未来情景规划 陈时羽

“古生物化石群的自然遗产价值研究”

专题导读

生命,是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展现她是这个宇宙中现今已知唯一的一个“活”的星球的实证。而化石,则是38亿年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辐射、绝灭、复苏演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人们总是对过去的生命世界怀有巨大的好奇,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化石,无论完整、精美抑或破碎、零散、微小,都是地球演化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见证者,为我们回溯过去打开了一扇小窗,为人类认识过去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演化、认识生物多样性演变及其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生命的由来、预见未来生命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基础。毋庸置疑,化石,是地球历史过程和生命演化的重要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地球和生命的面貌与历史,帮助我们揭示过去、认清现在、预见未来。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地球的一把钥匙,是珍贵、珍稀的自然遗产。

地球上曾经生存过无数的生命,能形成化石并以实体、遗迹和生命有机成分等方式保留下来的仅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幸运者,而能以生物属种多、数量巨大、个体保存完整而精美、甚至保存了软躯体信息为特征的特异埋藏化石群则更为罕见。这些珍稀化石群是生命演化和地质演变历史的卓越记录者,真实地反映了重大的生命演化事件,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具备记录的独特性、唯一性。同时其精美性、完整性也呈现了古代生物的奇妙和大自然的美,具有非常大的美学意义。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震惊世界。在我国辽西及邻近地区中生代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和原始鸟类化石,证明1亿多年前恐龙飞向了蓝天,为研究鸟类和飞行起源等重大生命演化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材料。这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朵花,部分破解了被子植物起源之谜。在热河生物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鱼、昆虫、植物等各门类化石,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中生代晚期陆地生态系统的面貌。在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的地理范围内,发现了以牛河梁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它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鲁昊博士等在本期发表的论文,从研究历史、现状、保护等方面分析了热河生物群自然遗产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产价值,认为二者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有可能性的。

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及其后的复苏历程备受关注,而称霸中生代海洋的鱼龙等生物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建则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后,中生代爬行动物演化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霸主,出现大量新的类群,并向海洋、内陆、天空中辐射发展。从表面上看,爬行动物向海洋进军比飞向天空和演化出恐龙发生得更早。本期报道的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晚期的安徽巢湖动物群化石中,出现了适应海洋生活的鱼龙、鳍龙等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最原始代表,揭示了中生代爬行动物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这一重大演化事件。大致在同时代的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中,则出现了奇特的湖北鳄类动物,反映了其对海洋的特殊性适应。这两个化石群都是国际著名的化石宝库,完整呈现了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面貌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自然遗产价值。

江大勇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

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