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组织的“UN-HAP亚太高校遗产网络”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线上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洲与太平洋部主任景峰博士主讲,题为《世界遗产五十年:近期趋势与挑战》。

讲座内容摘要 

未来的发展趋势

1.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连同其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169个具体目标,构成了一个主要的政策框架,勾勒出对更美好未来的愿景。通过让多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从政府、地方社区、民间组织、私营部门、包括高等院校到公民个人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以更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关注世界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引领作用。这些趋势也突显二类机构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世界遗产公约》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除了直接相关的第11个目标,其他的主要目标也和世界遗产的保护相应。

2.物质和非物质融合、与其他文化公约的互动

另一个趋势是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之间,建立平衡、合理的包容性。例如丽江古城是物质遗产,和丽江相关联的东巴文化又是非物质遗产,两者之间怎么互动?苏州古典园林是物质遗产,昆曲又是非物质遗产,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菲律宾科迪勒拉山区的水稻梯田”有“Ifugao人的哈德哈德圣歌”列入UNESCO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摩洛哥“马拉柯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世界文化遗产又关联到 “雅玛埃尔法那广场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的保护工作怎么样能够互动?从物质遗产的保护,到对非物质遗产的认定,教科文组织已经有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遗产有很明确的定义和界定。

除了物质与非物质外,世界遗产与其他公约的联系与交融也值得关注。比如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所倡导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应该如何与世界遗产保护相互补充,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一种整体的遗产保护方法? 在力求建立平衡的、具有代表性和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是否需要考虑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自然和文化的联系

《世界遗产公约》致力于及将文化与自然遗产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保护,这是他超越其他UNESCO 文化公约的独到之处。早期《操作指南》中对自然遗产标准的阐释说明了人类发展中自然与文化要素往往相互交织、不可分割。1992年文化景观概念的推广,确立了对文化和自然之间的互动进行保护。传统的、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支持了生物多样性,而人类与其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之间的精神联系,也是其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护世界遗产中表达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和文化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对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线路等的识别与列入,世界遗产保护跨越了文化与自然的分界,朝向反映人与环境丰富互动的领域发展。

4.对于城市遗产保护的关注

世界遗产城市项目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批准的六个专题计划之一。该项目分两个过程进行:其一是发展城市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其二是向缔约国提供培训和技术援助,以推广新的方法和计划。事实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中有70%以上位于城市之中。近几十年来,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到气候变化和全球冲突,城市遗产正日益受到威胁。影响城市遗产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计划不足、旅游开发迅猛以及法律法规不到位。这些威胁不仅影响历史城市的建筑结构,而且影响其精神面貌。

自2005 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下形成了历史性城镇景观项目行动,这是一个对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准则文件进行审议和更新的政策化过程,希望能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遗产价值城市的解决方法。2011 年《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建议书》获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通过,该《建议书》也成为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在自愿基础上实施的“软性法律”。教科文组织邀请会员国将保护和管理城市遗产的新方法纳入保护和管理人类社会的机构和法律机制之内,在城市环境中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它还鼓励会员国使用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鼓励将文化和遗产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同时兼顾采用这种整体方法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和传统。管理变化中的城市遗产是有意义的,但同样具有挑战性,因为既需要保护遗产价值,又要改善居住在这些城市地区及其周围地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实施促进了城市遗产保护新政策的制定,并倡导了以文化和遗产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5.世界遗产和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合作

世界遗产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商定的8个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之一。除了之前提到的其他文化公约,世界遗产公约也与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6. 世界遗产和气候变化

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7年通过政策文件,希望建立世界遗产保护与巴黎协定之间的密切联系;自2015年以来,世界遗产委员会重视缔约国开展、落实《巴黎协定》的宏伟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通过保护具有气候变化重要性的遗产、包括海洋遗产,达到解决人类面临全球共同挑战的目的。

新的挑战与机遇

1.   保护与濒危的提名和除名

目前公约与委员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在世界遗产提名的审议过程中,一些还没有完全达标的遗产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2018至202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讨论中,相关的案例很突出:2018年,19个被列入的遗产里面,有两个从不建议列入变成了直接列入,这是很罕见的。委员会的决定之所以能保持客观、科学,就是依据作为专业非政府组织的咨询机构的建议,可是现在委员会的决定和咨询机构的建议与结论无法保持一致,这造成对《世界遗产公约》一贯性和可信度的挑战。

此外,在咨询机构和秘书处看来还不达标的项目已经被列入了,就要进入到保护状况审议的过程,但是保护管理规划不到位,边界不明确,就需要进入到保护监测的程序,对不达标的部分,又要进行补报,补报的过程中又涉及到遗产中心以及咨询机构的人力和物力不足的情况,这是对世界遗产委员会决策过程的另一个挑战。

具体来说,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在2015年4和5月相继遭受了严重的地震,按常理,遗产的保护状况受到威胁,遗产本身应该列入濒危,从而动员国际社会来更好地对它实行保护,但是尼泊尔政府不愿意。至今已过去六年多,遗产地的保护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濒危名录》这一预警机制,摈弃政治因素的干扰,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世界遗产公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是纪念公约五十周年的课题。

2.   复建和重建

战后地区遗产的恢复与重建,需要根据各个国家、各个遗产地的具体情况来定,并且涉及到人与遗产地的关系—有些战乱地区又涉及到消除贫困,怎么样利用遗产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老百姓的民生,这些都是要处理的问题。加德满都灾后的重建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因为当地居民需要生存与生活;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至今没有重建,因为曾经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重镇在今天周边成了穆斯林社区,在技术手段、资金来源和保护理念上至今也没有突破,所以只能继续探讨。

在国际层面,灾后或战后的重建和恢复也是一个热门话题。过去通过了《德累斯顿宣言》、ICOMOS 《克拉科夫宪章》、《里加宪章》,世界遗产委员会也通过了《世界遗产的灾 (战)后恢复与重建导则》。从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欧盟到教科文组织,大家对于这个很紧迫的课题都很热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探讨恢复和重建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不仅仅是恢复文化遗产自身的实体,同时也得关注相应的非物质遗产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得关注以人为中心的恢复。文化遗产的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工程的概念,它应当被置于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政治、物质、人文在内的综合体共同愿景之下,需要将当地社区和居民纳入重建计划之中,以人为中心,帮助文化遗产的‘社区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3.   世界遗产教育、能力建设和领导力项目

保护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传承,在于让世界遗产在当代充分发挥其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做好世界遗产能力建设和教育尤为重要。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提出了让全世界所有青少年都接受世界遗产教育的良好愿景。多年来,中国面向社会公众、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了不同形式、内容丰富的世界遗产教育,通过遗产地现场和各类媒体宣传、课堂教育和学校教材等方式宣传保护世界遗产的知识和理念。重视世界遗产教育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公众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对保护理论的认同不断深化、深入人心,已经基本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4.   UNESCO 2类机构和教席

由教科文组织赞助和指导的2类机构(category II)是指在法律上不属于组织实体、但是通过大会批准的正式安排,从而与教科文组织有联系的机构。这些机构能够扩大教科文组织计划与活动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成为国际或地区专业知识的中心,提供相关服务与技术援助,发挥区域和国际合作、联网和协同作用。

在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出建立一个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培训机构,为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交流、合作、能力建设的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the World Heritage Trai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WHITR-AP) 这一机构由此产生,是被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二类机构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与世界遗产相关的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中最为活跃的机构之一。

5.   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项目

世界遗产和旅游业息息相关。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项目专注于政策、指导工具、能力建设与遗产路线规划等等领域,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共同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且通过适当的旅游管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这一计划通过提高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认识、能力和均衡参与,促进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在保护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成立了文化和弹性旅游工作组,通过全球辩论和对世界遗产地影响的调查,形成弹性和再生旅游和遗产路线图、游客管理评估工具,公开提供给世界遗产地,并且继续与世界旅游组织在文化旅游恢复和2021年国际创意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年方面进行合作。

6.   新冠疫情下的挑战与机遇

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的空前危机,已经对全球的世界遗产造成了重大影响。世界遗产的监测、维护和管理一度停滞,遗产地的关闭威胁了社会经济状况、破坏了周围的社区生活,并且导致非法活动的增加。

全球疫情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战略。教科文组织与各咨询机构正在领导全球对话,尝试解决疫情期间与以后遗产和旅游管理的关键问题,提出利用遗产价值重振旅游业的战略方法。目前,世界遗产地的数字访问,如现场直播、卫星图像、虚拟现实博物馆、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等等,这些数字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文化领域,在文化政策、增进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7.   《福州宣言》和五十周年纪念

2021《福州宣言》呼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加强世界遗产教育、能力建设、知识分享和新技术的应用。《福州宣言》希望以《公约》50周年为契机,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留给后代一个开放、包容、能够自我调适、可持续、有韧性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宣言充分反映了广大缔约国的关切,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结

无论以更大、更小、更远或更近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遗产这些个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会发现人类是如此相通,又各不相同。穿越南北,横贯东西,我们为的还是追求美好未来。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已经五十年了。到现在种种成就显著,教科文组织也把它作为在文化领域的旗舰项目,它的关注度和普及性都很高。可是世界遗产公约最核心的一点,还是保护和管理,是为了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传承这些瑰宝,同时也为了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2022年,“世界遗产是子孙后代复原力、人类文明和创新的源泉”将是公约开展纪念活动的关键词。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将在全世界组织多种多样的重要活动,其关键主题包括:气候变化和遗产保护、具有代表性均衡性和可信性的《世界遗产名录》、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及新冠疫情后世界遗产的恢复。

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绩效和成就可以归纳很多。但归根结底,它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科学地、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孙后代保留人类珍贵的历史遗存和自然珍宝,保护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从而为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本文编排版权归“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有。

所有发言内容为发言者本人提供,版权归发言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