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类社会⾯临着诸多独特挑战和巨⼤变化——流⾏病、社会政治分化、⽓候变化、全球经济压⼒、数字⾰命等。⽽在⾃然与⽂化遗产(以下简称遗产)研究领域,最值得关⼼的议题,则是在当前世界的快速发展及上述议题的影响之下如何落实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由此,遗产研究领域引⼊了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法,并迫切需要探索出⼀种多学科融合的解决⽅案。同时,⼈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国际社会在面对遗产问题时依然存在各类地区差异,特定的区域视⾓对于理解和促进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语境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 (WHITRAP Beijing) 在参与机构合作伙伴的⽀持下发起了亚太地区⾼校遗产⽹络(UN-HAP)。UN-HAP是⼀个区域平台,旨在通过在亚太地区各高校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来促进机构合作,激发区域遗产话语,通过教育和学习塑造亚洲遗产的未来。 

作为UN-HAP框架下的第一场学术活动,本次“遗产研究与当代亚洲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不同国家不同⽂化背景的学者针对这⼀主题进⾏主旨发⾔,为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助理教授、亚太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剑葳主持,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建立致开幕辞。陈建立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各协办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亚太北京中心的学术背景,表示了考古文博学院对中心的全力支持,并高度肯定了UN-HAP的成立对北京大学乃至亚太地区各高校的重要意义。他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分为两个主题:亚洲背景下的遗产管理趋势与方法,以及亚洲遗产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第一部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主持,四位发言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遗产管理的研究思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亚太北京中心副主任宋峰以“中国文化景观的前世与今生”为题,引用了种类多、跨度大的文化景观实例,讨论了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赵晓梅采取了多学科交融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南与东南两个区域的案例分析,尝试拓展乡村遗产的价值范畴。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教授金荣才(KIM, YOUNG JAE)选取了韩国汉阳洞等多个遗产地的重建作为案例,讨论了如何通过改善日常生活工程、赋予建筑物文化或公共功能来激发社区的灵感,从而实现建筑遗产地的保育与振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江泓则从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大同市与小西湖历史街区两个不同尺度的遗产地案例中体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适用的趋势。

第二部分由亚太北京中心主任助理李光涵主持,三位发言者总结了不同层面的遗产教育经验与成果。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吉田正人(Masahito Yoshida)从筑波大学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教席计划的五年经验出发,介绍了学校推出的一系列能力建设研讨会和培训活动。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何培斌(Puay-peng Ho)介绍了新国立建筑系提供的建筑保护教学方法与成果,概述了东南亚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强调了历史建筑、街区和城市景观的重要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的Montira UNAKUL博士从国际组织的实务工作出发,强调遗产保护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位置,介绍了教科文组织正在建设的文化遗产管理能力框架,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构建遗产保护教育合作网络的必要。

发言结束后,在李光涵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在历史城市遗产、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与参会听众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最后,张剑葳对会议发言作简要总结,宣布UN-HAP高校遗产网络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