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下午,肯尼亚考古学家、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荣誉馆长Abungu教授在zoom线上带来了题为《非洲的世界遗产与社区:机遇与挑战》的讲座。讲座对非洲的文化、自然和混合遗产进行了概述,讨论了非洲社会里传统文化和理念在遗产利用、阐释以及保护方法上的意义,并通过展现人类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来表达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关联。讲座还涉及了非洲世界遗产所遇到的相应挑战、以及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带来的期望和压力,其中就包括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问题。最后,讲座也介绍了一些遗产运用和保护的优秀案例,并予以进一步的讨论和反思。讲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现场翻译。
非洲大陆幅员辽阔、世界遗产多种多样,本次讲座无法全面涵盖,只能挑选其中一些案例来做说明。Abungu教授首先指出,世界遗产的基本概念源于二战后建立的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当时遗产保护的主要精神是解决纠纷与矛盾、促进世界和平。正如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系统的重要性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当我们在讲述遗产的突出普世价值时,是要让人们意识到不同文化的遗产也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和理解,从而能够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平。
接着,Abungu教授阐述了世界遗产在非洲的重要价值:遗产不仅仅象征着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是促进冲突解决与人权保护的可行方式,是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侧面,也是提供工作机会、发展旅游业的经济资源。非洲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诸如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景观与早期的人类活动遗存。围绕这一点,Abungu教授举出了丰富的案例,包括神庙、纪念碑、城市等。同时,非洲也有着对世界遗产独特的自身理解:在非洲,遗产的自然与文化属性、物质与非物质特性,常常都是交织融合的。非洲更加重视遗产对于人和社区的价值,许多遗产也都是伴随着人的实践、社区的互动而灵活存在的,是一种仍然鲜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活态遗产。从非洲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分类并不能涵盖不同遗产相互交织的关系,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更精确的定义。
但是,现今的非洲遗产保护面临了诸多挑战,例如环境变化、生态影响、人为破坏、管理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Abungu教授认为,发掘遗产的相关传统如传统技术、对遗产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改造、进行关于遗产保护建设的针对性培训、在多方支持下建立遗产保护基金,都是被证实有效的方法。Abungu教授提供了来自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类型遗产保护实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方法在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随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王思渝结合中国遗产实际,阐述了在中国向世界遗产体系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与非洲遗产类似的挑战,认为Abungu教授的分享对于讨论中国遗产的定义、保护与发展非常重要。同时,Abungu教授也回答了诸多听众提问,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